如何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2022年05月23日

如何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随着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规模进一步发展扩大,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在“十三五”时期,行业企业总数达23741家,年均增速3.0%;从业总人数达440.0万,年均增速7.7%;营业总收入达72496.7亿元,年均增速21.8%。由此可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在工程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尚未充分发挥,设计创新能力不足,行业市场不规范、同质化低价竞争激烈、以及行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推动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如何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重点推动发展勘察设计行业原因


一、行业市场不规范

工程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龙头,勘察设计的市场秩序与质量水平直接对工程建设质量产生重大影响。在实务中,我国工程勘查设计质量安全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总体质量。


一方面,行业市场存在超越资质范围或等级进行执业、挂靠和出卖图章、无证承揽勘察设计任务,剽窃勘察设计作品,为减少设计工作内容而降低勘察设计质量的现象。


另一方面,以提供虚假勘察设计文件或低价竞争等非法行为已不罕见,这些市场不规范行为都会工程质量安全埋下隐患。


二、行业可持续发展力不足

客观来说,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近几年行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国家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

由于工程建设领域发展一直存在管理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高,以及项目指标存在着高投入、高能耗、高资源消耗的问题。近两年国家已经发布《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文件,充分表明未来国家将会大力推广发展绿色建筑。从长远看,目前行业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适应行业发展必然需要

目前,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正处于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期。在后疫情时代,政策刺激效应回落、产业结构深化调整等多重背景叠加之下,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加速推进迭代,重组整合步伐明显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特别是数字技术与建筑业广泛融合和深度渗透,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

未来,建筑行业版图将重构,设计产业形态也将会发生改变,勘察设计行业要有效适应新需求,才能实现跨周期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推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出炉


如何高质量发展勘查设计行业?


一、规范健全市场运行机制

为优化勘察设计行业发展环境《规划》提出,一方面将稳步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优化勘察设计企业资质管理制度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招投标管理制度,持续完善勘察设计招投标机制;倡导按质择优的评标原则,严防低价中标,探索评定分离制度,强化发包方自主定标权利和责任。

另一方面,完善信用管理和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将勘察设计质量信息纳入信用信息管理完善信用信息公开、信用惩戒机制。


二、保障勘察设计质量


完善勘察设计质量责任体系,创新监管方式。全面落实各参建单位勘察设计质量责任,突出建设单位首要责任,明确勘察设计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勘察设计企业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注册执业人员责任,完善质量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推进勘查设计质量监管信息化建设,加强勘察设计质量事中事后监管并与信用等级、风险程度挂钩。

深化施工图审查制度改革。强化施工图审查监管作用,严格落实建设单位、勘察设计企业和施工图审查机构责任。加大施工图审查信息公开力度,推进施工图审查数字化、智能化,扩大人工智能审图试点范围,逐步推广BIM审图。

探索建立勘察设计质量保险制度。鼓励开展勘察设计质量保险相关研究,研发满足行业和市场需要的险种。逐步建立由最终用户潜在质量缺陷保险、勘察设计职业责任保险等构成的勘察设计质量保险体系,发挥保险等金融工具对提升勘察设计质量的促进作用。


三、贯彻绿色建筑,提升科技创新力


提升建筑绿色低碳设计水平,贯彻落实绿色低碳理念,促进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绿色发展,助力工程建设绿色产业链形成和延伸。推广绿色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强化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技术论证,发挥设计在工程价值链上的引领作用。同时加强低碳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绿色低碳关键技术与设备产品研发创新,鼓励绿色建材、低碳技术等在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

完善勘察设计科技创新体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的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中小型勘察设计企业在专业细分领域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引导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指标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加强科技创新与资质、职称、评优评奖等关联,激发从业人员创新动力。


携手并进,共建中国互联网产融信用新生态

  • 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9372号 浙ICP备18032966号

    工保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2014~2022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400-800-5100 商务合作